第一:图的配色
百分之九十九的客户在看图时第一感觉就是大体配色,要是不合意,马上就会说:这颜色我不喜欢~从心理学上分析,进入一幢房子,扑面而来的色彩能否带给人一种心理愉悦感,是第一位的,要是不喜欢室内配色,哪怕局部设计再有创意、工艺再考究,你也无心恋看。
效果图是方案的表现。我们从图面上看到的应该是一个设计方案的完整表现,因此文化性也是对方案的评价标准。方案是一种载体,它需要传达出设计师或者业主的诉求。也就是说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不是简单的堆砌与模仿。在一个空间里面载入一种文化内涵,是室内设计不同于普通的装修和装饰的本质区别
设计人员易犯的配色问题就是效果图上用灯光或后期等手段表现得很好看的材料,如石材、面板等,在现场采光条件或本身现实中这种材质就达不到这样完美效果。所以业主对不理解的、图上特别出彩或大面积用的家居建材,应要求设计人员提供实景图片。
第二:听设计人员陈叙其方案
设计人员在作方案过程中,只要不是拿别的设计照套,都会对绝大多数环节有细化的想法,作图不是看哪个造型好就直接摆进去的,跟结构布局、采光、整体风格,便利性、客户生活方式、甚至风水都有关。就是每个形,为什么选它不选别的,都有存在理由。
一个仔细方案构通,纯谈图只占很小部份,绝大部份都在谈思路,业主要在过了图大体配色第一关的前提下,完全彻底地了解构思,图做得逼不逼真不是主要问题。
所以说第二步,就是听设计师陈叙,设计师对这套房谈得越多,表示他对这套方案构思得就越细,业主出钱买的更重要的应是构思,而不是漂亮却空泛的图。
第三步:“线条感”、“质感”、“层次感”“比例”
这个主要是专业人员的东西,客户不妨了解下:线条感层次感,新的设计人员容易做过头,以为没有条条框框就不叫设计,搞得很复杂。而太平、太直白也不行。我个人感觉是:没把握的,一定不尝试。线条越少,安全系数越高。
质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毛糙材质太多给人罗嗦的感觉,高光材质比如大理石给人高雅干净的感觉,但用得到处都是则显得浮和冷。等等,一个家往往用几种不同质感的东西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各个家具配饰的比例关系,有时效果图为了实现效果,各个家具的比例往往与实际不符,这时就要注意各个家具的尺寸,在与设计师讨论时要明确家具的尺寸。
第三步就是从效果图中把握这些东西,尽管现实生活中的质感要来得比效果图体现丰富得多,但大体可作个参照。
第四步:灯光
这个灯光不是指效果图中灯光打得好不好,而是指效果图中的布灯及各种灯的光照效果能否给实景中的布灯作参考。从效果图中看灯光,就是看其布光有没有可参照性,有无必要。
现在效果图软件的渲染方法都是模拟现实中的光能传递及折射、衰减、溢色规律,连明暗大小都有仿照现实光的计量方法。但还是经常作不真实的美化的,比如夜景中从阳台溢进的兰色冷光,常起到调节室内气氛不显得过闷或过暖的作用,但现实中极难遇到这样的光;白天阳光照进房,在效果图上显得很有生活气息,但有些房实际永远阳光也进不了屋。有些图明明顶上没有灯,为配合效果,底下饰物却处在一个光圈中。有的为了作出场景的层次感,也会人为地补光,但在现实中达不出那样光源。
我个人主张是生活照明要足够,实景效果要多靠自然光体现甚于装饰性光源,装饰照明适可而止。对于图上表现自已不了解的光源,业主要多去追问一下设计师。
第五步:配饰
效果图中在某处放一个工艺品、干枝,沙发的主色抱枕的搭配色什么的,在做方案时有些设计人员不会像硬装修方案那样花心思。有些效果图里到处都是装饰品,有些人以为那样可以增进效果图的精美感,其实是弄巧成拙,反而显不出设计风格的明快。
效果图里的配饰应是少而精,也才具有参考性。取某个场景的景时,比如这里该放什么装饰,一盆常绿树应放置多高的,色彩搭配与周围环境是相补还是相抵,都可参考效果图,设计人员的审美观是较敏感的,如果他在做方案时软饰配色上已花了心思,已替业主考虑过一遍了,应该借鉴。
至于样式、主色、花纹、大小等,相近就好,不是非要一模一样。注意在形状上要相近,有的用圆的陶罐来打破周围四方空间的拘谨,你摆个方形细长的上去,效果可能就会差很多。